在全球大豆贸易市场上,一场出人意料的交易正在悄然改变格局。
9 月 22 日,阿根廷政府宣布取消大豆出口预扣税,中国随即与阿根廷签署了 15 笔大豆订单。
这一决定不仅让阿根廷农民兴奋不已,更让美国农民倍感失落。
特朗普政府多次试图挽回中国订单,但中国却将目光投向了南美,这背后释放的信号格外耐人寻味。
近年来,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,尤其是 2018 年贸易战以来,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使中美农业贸易关系变得紧张。
大豆作为美国对华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,成为贸易战的焦点。
数据显示,2025 年前 7 个月,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 4226 万吨,而从美国进口的仅 1657 万吨,占比显著下滑。
为了挽回局面,特朗普政府多次释放善意,试图通过延长关税休战期等方式争取中国订单。
然而,中国显然已经采取了更为灵活的采购策略,逐步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。
此次转向阿根廷采购,正是中国供应链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。
事情的转折点来自阿根廷本国政策的调整。
9 月 22 日,阿根廷政府宣布暂时取消大豆出口预扣税,这项税率通常高达 26%。
这一政策调整的背景是阿根廷经济的持续困境。
比索大幅贬值,美元储备告急,农业出口成为阿根廷获取外汇的关键渠道。
取消预扣税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刺激出口,增加美元流入,稳定国内经济。
中国迅速抓住了这一机会。
在政策宣布后不到 24 小时,中国企业签下至少 10 船大豆订单,后续合同更是将总量推至 15 笔。
这一交易不仅缓解了阿根廷农民的经济压力,也让美国农民对中国订单的最后希望彻底破灭。
对中国而言,大豆是饲料产业的核心原料,供应链的稳定关乎粮食安全。
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,转向阿根廷采购不仅规避了与美国贸易摩擦的风险,也进一步实现了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。
这笔订单传递出明确的信号:中国不会被动接受不公平的交易条件,而是会选择真正能够合作共赢的伙伴。
相比之下,美国农业正陷入困境。
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,2025 年美国大豆产量创下新高,但价格却比 2022 年下跌了 40%,玉米价格更是暴跌一半。
同时,种子、化肥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,"收成好、价格低、销路断"的局面让美国农民叫苦不迭。
农场破产数量持续上升,甚至被美国媒体形容为"农场末日"。
此次交易不仅让阿根廷农民得到了喘息机会,也使南美国家在全球大豆市场中的地位更加巩固。
从地缘与季节优势到政策灵活性,南美国家正在逐步取代美国在中国市场的角色。
这一趋势对特朗普政府的农业政策形成了直接冲击。
从长远来看,如果美国不调整对华政策,它可能失去的,不仅是几船大豆订单,更是未来与中国合作的机会。
而中国通过此次交易,不仅稳住了自身供应链,还进一步加强了与南美国家的经贸联系。
特朗普想要的,中国却给了阿根廷。
这场交易背后,不仅是一次市场选择,更是一场大国博弈的缩影。
全球农业供应链正在悄然重塑,而美国农业的困境,正是其贸易政策失误的直接后果。
未来,南美国家或将在全球农业贸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,而美国的"粮食牌"正在失去它的威力。
配资公司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